快乐8任二的中奖概率!

袁克定:都知梅兰芳蓄须明志,可有谁知袁公子宁愿饿死也不当汉奸

快乐8任二的中奖概率

栏目分类
袁克定:都知梅兰芳蓄须明志,可有谁知袁公子宁愿饿死也不当汉奸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34

袁克定:故乡常入梦,民国显赫人。

“大爷”这个词挺有意思,意思会随着场合变化。无论是说时代还是讲辈分,能被叫“大爷”的人,往往都是某个圈子里最有分量的。要是单说一个“爷”字,那通常是对某类人的尊称,比如四川袍哥里的“舵爷”,或者北京帮人拉货的“板爷”,这些都是典型例子。

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,也是他和原配妻子于氏唯一的儿子,身份显赫,家族地位不言而喻。他从小跟在袁世凯身边,与北洋军阀圈子里的人都很熟络。无论走到哪儿,大家都尊称他一声“大爷”,是真正的“民国风云人物”。

袁克定一直以来名声都不好,被指责欺骗父亲、祸害国家。据说他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太子,居然伪造了《顺天时报》,让父亲袁世凯误以为全国百姓都支持他称帝。结果,袁世凯被蒙在鼓里,不顾天下人的反对,逆势而为当了洪宪皇帝,结果仅仅三个月就垮台,随后去世。

这种观点流传很广,但实际上历史学家早就证实它不靠谱。袁克定确实想让他爹当皇帝,但用这么拙劣的手段造假报纸不太可能。就算真有假报纸这回事,我猜很可能是袁府管家袁乃宽干的,后来却让袁克定背了黑锅。

因此,这段故事实际上并不真实,但多年后由于鲁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,大家都误以为是袁克定干的了。

袁克定被称为民国时期"坑爹第一人",这个说法源自袁世凯临终前不断重复的一句话:"是他害了我"。不少人认为袁世凯口中的"他"就是袁克定,但这种说法其实值得推敲,未必完全准确。

袁世凯当皇帝这事儿,背后有不少人撑腰,其中最出名的就是“筹安会”的杨度那帮人。因此,也有人觉得说的就是杨度。

然而,当初在支持信上第一个签字,后来却带头反对袁世凯的蔡锷,其实也是在蒙骗袁世凯。而袁世凯信任的段祺瑞,也没有公开表示反对。袁世凯说的“他”很可能就是指段祺瑞,当然这只是猜测。说到底,袁世凯心里想的是谁,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。

袁克定相貌出众,继承了母亲的优点,袁世凯对这个儿子格外偏爱,认定他是未来的继承者。从四岁开始,袁世凯就把他带在身边,希望他能多经历一些锻炼。无论袁世凯是在小站训练军队,还是在山东、直隶担任要职,袁克定始终紧随其后。

由于他没有科举功名,袁世凯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候补道员的职位,后来还提拔他当上了农工商部的参议。然而,1912年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,派他回老家接家人到北京时,袁克定骑马摔断了腿。虽然他去德国接受了治疗,但情况并没有好转,最终成了行动不便的人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“瘸子”。

他在德国时,得到了威廉二世皇帝的热情款待。一方面,他见识到了德国科技的发达,另一方面,也被洗脑般地接受了君主制的好处。带着做皇帝的梦想,他回到了国内,私下里总觉得自己就是未来的“储君”。这种心态,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。

要想成为“接班人”,首先得有个当皇帝的爹。当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抓,后来被放出来,袁克定把他接到家里,还让他在袁世凯面前结拜为兄弟。不过,汪精卫总跟袁世凯讲“共和”制度的好处,这些想法和后来袁克定的思路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袁世凯搞帝制,袁克定自然成了最大的赢家。老袁对自家孩子管得严,定下规矩:袁家后人一律不准当官。不过后来情况有变,北洋那帮人不怎么听使唤,袁世凯不得不组建自己的嫡系部队"拱卫军",这才破例让儿子当了个团长,说到底也是迫于形势的权宜之计。

这么一来,袁世凯要是坐不上皇位,他这辈子顶多就是个“少爷”,跟“储君”的地位比起来,那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
关于袁世凯称帝的原因,各种说法都有,简单地用“倒行逆施”来批评他并不全面,真正的原因其实很难确定。如果说他是被儿子袁克定坑了,这种解释也不太站得住脚,因为单凭一个想做“太子”的袁克定,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本事,搞出这么大的事情。

袁世凯去世后,袁克定被迫离开中南海,他手下的“拱卫军”也随之解散。段祺瑞趁机将这些已经训练好的士兵悄悄收编,扩充了自己的皖系势力,实力大增。

袁世凯当皇帝时,搞的是"君主立宪"那一套,和日本、英国的做法差不多,跟咱们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不太一样。他想着,虽然自己当皇帝,但下面还是设内阁来管事,这样既保留了民主制度,又适合中国的情况,这就是他当时的打算。

老百姓心里都明白,要搞“君主立宪制”早就该在清朝还没垮台的时候动手。那时候要是真搞起来,溥仪当皇帝是板上钉钉的事,袁世凯出来组阁也是顺理成章。

袁世凯想当皇帝,但你不过是个小妾生的军阀,身边围着一群烟花女子做姨太太,凭什么让大家心服口服?所以,不仅革命党不买账,就连北洋军阀内部也有不少人反对,只是当时没人愿意第一个站出来挑头。直到蔡锷在云南带头起义,局面才被打破。

袁克定拼命鼓动袁世凯登基是情理之中的事,但他既没有兵权,也缺乏才华,影响力其实并不大。那时候,真正支持袁世凯做皇帝的,主要靠两拨人:一拨是文官集团,以“筹安六君子”为代表,还有梁士诒、朱启钤、周自齐等七位“贤臣”;另一拨是武将集团,主要是袁家的“十三太保”,比如段芝贵、曹锟这些人。

关于袁世凯急着当皇帝的原因,有个广为流传的解释:他们袁家的男人都活不过60岁。当时他已经57岁了,担心这个家族诅咒会应验,于是决定先过把皇帝瘾再说。这种说法,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。

袁世凯有好几位妻子,生了不少儿子,其中袁克定算是能力最出众的。虽然他从小身体不太好,经常生病,但“读书非常用功,生病也从没耽误过学习”。他不仅会说德语、英语、日语,还对音乐、下棋、书法、绘画这些艺术很在行。

从小跟在父亲身边摸爬滚打,袁克定和北洋军的大小将领都混得很熟,身边也慢慢聚集了一帮铁杆兄弟,这些人帮他一起打拼,为的是实现他从小就定下的远大目标。

袁世凯一死,他身边的那些人就纷纷散去,袁克定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。好在他家底厚实,身边还有几个混吃混喝的马屁精陪着。至于那些手握重兵的北洋军阀,虽然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,实际上都躲得远远的,这让这位“民国大爷”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袁世凯生前攒下了大笔家产,可惜家里人口太多,老婆孩子每人分到一份,生活还算富足。作为长子的袁克定拿得最多,可他花钱如流水,再多的钱也经不起他这么折腾,最后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,身边就剩一个老佣人跟着。

日本控制华北地区后,为了提升自身形象和扩大势力,日本情报头目土肥原贤二主动拉拢袁克定。面对这种诱惑,袁克定只是平静地回应:"虽然接受这个职位能带来经济利益,但我不能为此背叛国家,成为汉奸。"

张伯驹对表兄的骨气深表钦佩,他说:"大家都知道梅兰芳留胡子表明心志,其实在北平被占的八年里,克定生活艰难却坚持不做汉奸,同样很有气节。只是了解这件事的人不多。"

那天在颐和园,傅作义碰巧遇见了袁克定,对他大加赞赏,说他在日本人占领的八年里,既没被吓倒,也没投降,就连以前的好友汪精卫来劝他,他都没做汉奸。傅作义连连称赞,可袁克定只是轻轻摸着胡子,笑了笑,一点也没显得骄傲自满。

日本投降后,袁克定的日子越过越紧巴,穷得只能让老仆人捡别人丢下的白菜帮子度日。可他还是改不了以前的讲究,吃饭时非系上餐巾不可,拿着西餐刀把粗糙的窝头切成薄片,在咸菜上蹭来蹭去,然后才不紧不慢地送进嘴里,慢条斯理地嚼半天才咽下去。

袁克定长期过着拮据的日子,但每当老朋友想接济他,他都婉言谢绝。有时候,他会收下一些小礼物以示心意,但从不接受钱财。比如,他的结拜兄弟汪精卫曾托人送来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,袁克定只留下了几样小东西,其余全部退回。即便处境艰难,他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尊严和气节,这种风骨或许正是"民国大爷"应有的风范。

之后,袁克定的日子过得挺艰难,他的表弟张伯驹看不下去了,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住。后来张伯驹搬了新家,也没让袁克定跟着走,而是让他继续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,还经常给他一些生活上的帮助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张伯驹托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的关系,在文史馆找了份差事。每个月能领到几十块钱,总算让他的生活有了着落。

张传彩曾提起,袁大爷身材瘦小,个子不高,总爱穿长袍、戴瓜皮帽,走路时拄着拐杖,步子一深一浅。他妻子吴本娴则身材丰满,打扮朴素,最爱搓麻将。单看外表,很难相信她竟是吴湖帆的亲姑姑。

吴本娴是袁克定的正房太太,她父亲是湖南巡抚、著名书法家吴大澄,不过她听力很差,平时只能靠写字来沟通;没过多久,袁克定又娶了马彩云做小妾,这位妾室相貌平平,真不清楚袁大总统当初是怎么给儿子找媳妇的。

袁克定后来娶了京剧名角章真随,她因《定军山》唱得好,被人叫作“老黄忠”。但这位“老黄忠”却做了对不起袁家的事,闹出了丑闻,最终被赶出家门。之后,袁克定身边只剩下吴本娴,两人虽然看起来不太般配,却相伴走完了一生。

袁克定离开人世的具体日期没人说得清,大概是在1958年年底的某一天。那是个寒冷的冬天,他静悄悄地走了,走得很凄凉,活到了80岁。

袁克定的人生经历大多被人诟病,尤其是那短短83天的“太子”日子,成了他难以摆脱的阴影。不过,他也有两件事值得称道:一是坚守气节,宁可饿死也不当汉奸;二是打破了袁家男人活不过60岁的宿命。

1938年,袁克定迎来六十大寿,张伯驹特意前来祝贺。两人相对而坐,感慨世事变迁,回忆过往种种,曾经的荣华富贵如今恍如梦境,种种起伏波折涌上心头,不禁感叹万千。随后,张伯驹提笔写下了一副寿联,作为贺礼赠予袁克定。

沧海变幻间,豪杰英才尽归麾下。

时光悠悠如蓬壶,故土山水常入梦。

袁克定,曾经风光无限的“民国大佬”,享受过富贵荣华,也尝尽了贫苦艰辛。他从权势巅峰跌落到生活低谷,经历了从呼风唤雨到一贫如洗的巨大落差。这位“民国大佬”的命运,映射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变迁。随着夕阳西下,他的生命也悄然落幕,消失在历史的暗影里。